百度统计和谷歌广告

临渭践耕心,粮野寄农望

秦川渭北沃野千里,作为西北重要粮食基地,其在陕西农业区划中一直占据核心地位。“十四五”规划全面实施以来,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方针政策一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的政策指示下,2024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非粮化调研团队深入陕西省渭南市10镇20村开展调查,聚焦于临渭区耕地“非粮化”现状,以农民种植粮食作物意愿度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我市农民种植意愿度与耕地“非粮化”相关关系,明晰耕地“非粮化”的内外驱动力。有力促进振兴乡村发展、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民生计和粮食安全政策部署的相关工作展开。

在临渭区的调研中,陕西师范大学非粮化调研团队主要聚焦临渭区主要村镇的耕地种植情况、土地承包流转情况、社会化服务、盐渍板结、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众多土地民生问题。

团队成员与基层干部及村小组长合影 薛志婧摄

通过渭南市各村镇政务报告,解析村镇经济结构及典型农业发展特征,根据渭南市北冲积平原、南黄土塬的地形特征,分别筛选规划出官邸、下邽、蔺店、官道、故市、交斜、丰原、桥南、阎村、阳郭10镇的调研点位开展问卷调查。陕西师范大学非粮化项目团队秉持严谨求真、创新求进的治学科研精神,对问卷数据开展权重分析,深入挖掘了影响农民种植意愿的直接与间接因素,并大胆尝试探讨了耕地“非粮化”现象的发展路径与未来趋势,为我市及我省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一份基于实证研究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支撑报告,同时也为国家粮食安全深扎稳打“定海神针”,献上来自师大的青春智慧与青春方案。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民展开问卷工作 李悦宁摄

团队访问并参观官道镇武赵村时,了解到冬枣特色产业基地园已建成涵盖冬枣产地环境、设施建造、栽培管理等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有效保障了冬枣的品质与产量,推动冬枣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作为渭南市非粮化的典例,武赵村冬枣产业基地园的创建为粮食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了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为推进农业高质高效打造了样板;冬枣光电智能分拣生产线,实现了冬枣智能化、标准化分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分拣质量,助力大荔冬枣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冬枣满缀枝头,采摘货运繁忙。阳朔镇大王村里,秦岭支脉脚下中药遍野,丹参苍术等草香环绕。众多新工程、新建设、新园区等深切反映着渭南田地的欣欣向荣。

在调研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共同参观了渭南市临渭区的高标准农田,并了解到,渭南市全力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让“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成色更足。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成果,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以来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22.7万亩,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夯实基础。

文/李霁昊、李悦宁

通讯/何海玮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