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霁昊
2025年2月13日至24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粮田良策”团队在薛志婧、李君轶、梁伟、宋永永老师的指导下,深入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地理单元的12个主要城市及数十个村镇,开展了为期11天的粮食安全科普宣讲活动。此次深入渭南市韩城市、临渭区等地,聚焦渭南的农耕文化与粮食安全,响应国家政策中央一号文件号召,为守护粮食安全贡献青春智慧,在宣传科普中贡献师大青春力量。
一、黄河涛声中的粮食安全科普

黄河畔边的冬小麦地(粮田良策团队摄)

粮田良策团队队员在冬小麦地中与农人合影(粮田良策团队摄)

粮田良策团队队员在黄河边开展粮食安全宣讲(粮田良策团队摄)
陕师大粮田良策团队沿着黄河而行,在秦晋大峡谷的壮美景色中,开启了渭南之行。他们在黄河壶口段,向游客讲解凌汛现象对农业的影响。地理专业的团队成员科普道:“黄河上游的凌汛可能导致下游水位变化,影响沿岸耕地的灌溉与防洪,我们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在韩城段,他们深入黄河冲积平原,与农民交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升粮食产量与质量,保障黄河沿岸的粮食安全。
二、韩城田野里的希望之光

粮田良策团队队员在城南村中开展粮食安全宣讲(粮田良策团队摄)

粮田良策团队队员在城南村中与村民们合影(粮田良策团队摄)
韩城市耕地面积达4459.59公顷,85%分布在黄河沿岸及台塬地带。近年来,芝川镇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撂荒地“动态清零”、低效益林整治和土地整理,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在韩城市芝川镇的城南村里,粮田良策团队了解到,城南村大部分的耕地地势较为平坦,土壤主要为适宜农作物生长的黄土,肥力状况良好,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同时也种植豆类、蔬菜等经济作物。城南村全面贯彻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开展撂荒地整治复耕和农业技术培训,完成种植粮食作物1400余亩。村里也积极组织农业技术培训活动,邀请农业专家为村民传授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治等知识,提高村民的农业生产技能。
三、史记故里的农耕智慧传承

粮田良策团队队员在司马迁祠中开展粮食安全宣讲(粮田良策团队摄)

粮田良策团队在司马迁祠前合影(粮田良策团队摄)
《史记》中言:“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粮田良策团队登上韩城市芝川镇高岗,来到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前,与游客分享《史记》里的农业智慧。《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后稷弃善于观察土地,教导民众种植适宜的谷物;《史记・货殖列传》则描绘了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体现出地域差异对农业耕地利用的影响。《史记》中还有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记载,彰显了古人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智慧。团队成员在这里开展粮食安全宣讲,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的粮食安全知识相结合,让游客们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四、责任担当,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此次科普宣讲活动在渭南市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惠及众多农民与城镇居民。通过活动,公众对粮食安全政策的认知得到有效提升,实用的种植知识和粮食安全理念深入人心。粮田良策团队聚焦渭南独特的地理农业条件,挖掘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结构等情况的区域差异,为非粮化现象治理、牢守粮食安全铸实创新底力与科学屏障。活动开展期间,渭南市多地政府对此次活动高度认可,肯定活动助力基层治理,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
“粮田良策”团队负责人左子佳表示,未来团队将持续扩大科普覆盖面,深化一地一策、因地制宜方案,基于陕西师范大学资源与平台,集成农业大数据落实互馈机制,开发“数智粮安”小程序,有效贯通“农户需求—企业对接—政府调控—专家支持”的农业发展全链条体系,推动科研成果向田间转化,为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区域构架,以青年担当筑牢粮食安全防线,为答好“粮安国问”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陕西师范大学粮田良策团队将一如既往地坚守在粮食安全宣传的道路上,用青春的汗水浇灌希望的田野,守护渭南这片土地的粮食安全,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