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统计和谷歌广告

弘扬志愿精神 激发志愿服务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号召全社会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作为志愿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弘扬志愿精神的关键力量。然而,当前对于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仍存在模式单一、育人效果不佳、制度不健全以及内在动力不足等实际问题。因此,下一步,可以从打造协同发展模式、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优化志愿服务环境等方面入手,实现内外双向驱动,以此更好地培育和践行志愿精神,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力。

第一,汇聚社会多方力量,打造协同发展模式。培育和践行志愿精神离不开政府、社会组织和高校的合力支持,因此,要探索建立以高校为主导,政府、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协同发展模式,以此提升和强化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外在驱动力。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支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通过设立志愿服务专项经费等方式,为志愿服务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社会组织可以同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提供志愿服务岗位和建立志愿服务基地来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和完善学生志愿服务的招募、培训、保障和褒奖等方面的具体制度,依靠现有的组织和社团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整合优化,统筹安排。

第二,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强化实践育人效果。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创新性不足等问题,这使得大学生难以真正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提升自己,进而导致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针对上述情况,高校应当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结合高校优势及当地实际情况推出高质量的专业性志愿服务活动,定期联合社会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助力大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优化志愿服务环境。一是要完善相关监督反馈机制,高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借助各类线上线下平台,全过程监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并对其进行考察与评估,及时回应和处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常态化革新;二是要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制定激励机制,并运用多层次奖励形式,实现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三是要完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既要明确志愿者权利和义务,又要要求各类志愿者组织机构必须同志愿者签订志愿服务协议,从多维度保护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不受侵犯。

第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广泛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要借助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既要从大局入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又要以典型事例为切入点,通过宣传各类先进事迹、人物,发挥榜样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志愿者团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引导更多大学生了解志愿服务并加入志愿者队伍。(作者:吕霞 陈裕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来源:西安日报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